孩子两三岁了,不说话,吐字不清,说“火星文”往往是父母们最着急的。然而,孩子会说话,会叫“爸爸”、“妈妈”,会说单字或叠词,甚至会复述天气预报、广告语等,就是“会说话”了吗?
只有能够交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实用的语言。这里涉及到认知、理解、逻辑思维,表达策略等,并非简单的发音和仿说。所以,一个广义的“语言问题”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我们得仔细辨识。从专业角度讲,造成孩子“不说话”的原因可分为“语言障碍”和“言语障碍”,下面我们分别聊聊。
什么是“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目前较为准确的定义是:“口语、书面语和(或)其他符号系统理解和(或)使用上的损伤。该障碍可能包括:
(1)语言的形式(音位、词法和句法系统);
(2)语言的内容(语义系统);
(3)语言交际中的功能(语用系统),以及任何联系。”
(4)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包括了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在产出和理解两个向度的加工活动;另外,定义不但涵盖了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形式,而且还提到了“其他符号系统”,包括肢体语言和残疾人的特殊语言。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障碍”是字、词、句、音位等组成语言的“材料”运用方面的障碍。孩子如何在正确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正确组合运用,达到表达沟通的目的是干预训练的核心。
那什么是“言语障碍”呢?
言语是靠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从言语中剥离语言部分的内容后,剩下的内容主要与声音有关。言语声音由四个相互独立但又相关联的过程组成:
1. 呼吸(为言语活动提供动力支持);
2. 发音(当喉腔中的两侧声带通过喉内肌的收缩作用相互靠近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言语声音);
3. 共鸣(指喉腔内空气振动的效果,当空气柱依次通过喉腔、口腔,有时上升至鼻腔时分别产生相应的共振峰);
4. 构音(通过构音器官如舌、嘴唇、牙齿以及口腔建构出具体的可以识别的言语声音形式)。
由此可见,言语障碍偏于生理方面和声音的运动执行方面。在训练上主要由呼吸、发声、口肌等方面的训练解决。
给孩子训练,要因地制宜,先做评估
先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认知、理解、注意力等方面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有进步。分清“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往往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家长们发现孩子语言上有问题立刻到专业的机构进行语言能力的评估,在专业老师的评估和建议下为孩子制定最有效的训练方案。